关税作为武器

1791年,开国者汉密尔顿写下了美国第一份《制造业报告》。当时,美国的工业制成品主要依靠从英国进口。

汉密尔顿提到扶持美国制造业的几个策略:保护性关税,面向生产商的补贴,产业政策等。他认为,虽然补贴很直接很有效,但可能不容易被接受,保护性关税可能是最适宜的。

被莱特希泽认为是邪恶的“重商主义”——他将这个名目安在中国、德国以及稍早的日本身上——行家里手其实是欧洲国家。而在 18 世纪末,美国的开国者认为不妨学一学。

多策取其一

但“保护性关税”要过数十年才会在美国落地,如果联邦党人能主导整个国家的话,汉密尔顿可能会在第一天就将之付诸实施。

但是,南方州反对保护性关税。

为什么要加上“保护性”三个字?因为早期美国联邦政府的唯一收入就是关税,在很长一段时间,美国人认为为了维持政府的运行,收取一定的普遍关税是合理的。这一般低于20%,且收取关税的唯一目的是维持政府运行。

而南方州强烈反对保护性关税,有理念的原因,也有经济的原因。

在经济上,南方州经济主要依赖种植园的农产品出口(棉花、小麦、麻、烟草等),出口商反对关税,因为进口关税降低了他们的消费力(作为制成品最大的买家),且长远看降低了外国买家的购买力,不利于出口产业。

价值观方面,南方认同有限政府,最好政府什么都不管,是极端个人主义氛围最浓厚的区域。很多南方人认为,今年政府可以用关税保护制造业,明天也可以用关税打压我的出口,后天就可能因为实力壮大而干预南方的社会制度(奴隶制)。因此他们甚至在宪法修正案中禁止了出口税。

但作为妥协,以及由于19世纪初南方对英国的仇视,保护性关税(差别化的进口关税)最终还是出现了。从19世纪初一直到二战之前,美国都是保护性关税利用最频繁、税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顶峰时期,进入美国的应税商品税率超过60%。

为什么汉密尔顿在制造业报告中提到的另外一些策略在美国极少被使用?因为其他选项在美国政治中比关税难度更大,美国民众尤其是西进以来的美国民众,很难接受选择性地补贴某个或者某类商人(虽然选择性关税其实是等效的,这只是增强了南方反关税的观点)。

突然的转变

但在二战之后,为什么美国转而成为自由贸易的支持者?

同样有两个层面的原因。

按照莱特希泽的说法,这个转变主要是观念上的,而且主要来源于罗斯福及其国务卿艾奇逊。后者认为,正是不自由的贸易导致了世界大战,而贸易则会带来和平。

但实际上原因至少还有这么两点:

首先主要经济体的工业差不多都被二战摧毁了,从欧洲到苏联到日本,只剩废墟,而美国工业产能的差不多唯一来源。这个阶段推行自由贸易,对美国无疑是最有利的,实际上这种产能的主导地位一直会持续到70年代,也直到那时为止,美国的贸易一直是顺差。

这种地位的一个副产品,是它支撑了罗斯福新政之后的中产繁荣。新政带来的强势工会,也只有在美国处于卖方市场地位时,才得以维持年生产率提升2%,工资增长7%的奇特局面(钢铁)——这在一个充分竞争市场中是不可持续的。

(从这个角度看,中产的繁荣是一次例外吗?)

问题的另一个侧面是冷战,除了贸易长时间几乎为零的苏联,其余贸易伙伴同时也是美国的盟友,接受美国的资金、技术援助。对于“自由贸易”另一端的国家来说,这是他们能接受“自由贸易”的前提。

今是而昨非 我是而你非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代表作《美国政治传统》和《改革时代》是了解美国社会的钥匙,但他在中国最著名的反而是《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目前中文版至少有七八个版本了。

岔开说一句,如果人们望文生义可能就要失望了,美国的“反智主义”可不是说的美国人太傻或者不理性——如果你看到霍夫施塔特的定义和描述,你可能会觉得大家都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的程度,谁更差还不好说。

但他在本书提到总结的一点非常好,“最重要的反智分子通常是深切关怀思想的人,痴迷于这种或那种过时被摒弃的理念。”

莱特希泽就是这样的人。如果看川统领最近对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威胁,他可能也是。

莱特希泽否认自己反对自由贸易,仅仅是反对不公平的贸易。他与川统领的投契大概率不是表演,而是真心的,川就经常说,全世界都在占美国便宜。

这个借口:没有对等就没有自由贸易——这恰好是 19 世纪早期美国保护主义者的口号。但实际上当时最大的贸易国、他们的对手方英国,言行上都是自由贸易的拥护者。

另外一个精辟的总结是(忘了谁说的,很可能是付鹏),民粹保守主义者的最大特点是,我永远都是对的,我的问题都是外部带来的。

这一点在莱特希泽的书里有很好的展现。在他眼里,包括二战后形成的机制、经济发展思维,甚至是税制,都是错的。

试举几例:

  • 世贸组织的仲裁机制是错的。他认为这个机制越权了,两个国家的纠纷不应当由第三方来裁决;且美国败诉太多,“法官”腐败低效率,且往往是欧洲人,对美国有敌意。
  • 德国、墨西哥、加拿大、中国以及早先的日本都是错的,其中德国、中国、日本是“重商主义”国家,都实施产业政策,这个词在莱特希泽那不是什么好话。欧洲人的空客也是坏的,扶持的结果。法国和意大利好一点点,也好不到哪里去。英国才是好的,基本上和美国贸易顺差和逆差的年份对半开。印度虽然是伙伴,但也是无可救药的保护主义者,没有可能达成协议,只能单边行动。
  • 虽然除美国外所有经济体都有增值税,但增值税是坏的,因为边境调整税降低了美国企业竞争力。为什么美国不引入增值税?因为美国内政治很难通过一项新的间接税。
  • 美国基于232 条款(国家安全)对钢铁和铝征税是好的,但法国人要求对政府云设施和传媒的准入要求是没道理的。
  • 印度对哈雷摩托征收 50% 的税是歧视,但美国对小卡车征收 25% 的税保护了企业和工人。
  • 二战后的总统中,他提到的只有里根(也是他的前老板)是好的,老布什、小布什等等都被新自由主义荼毒了且无视美国工人,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克林顿尤其坏。

类似的描述还有不少。莱特希泽虽然一度说自己是一个希望公平对待的自由贸易拥护者,但其双标显示他本质上是反对自由贸易的。

另一位历史学家从一个独特的美国式概念“边疆”(frontier)出发,探究了美国的发展史。他的一个观点是,杰克逊式的极端个人主义,拒绝通过对个人的约束、对“社会权利”的承认来解决任何问题。解决内部问题的方式是向外拓展,比如早期驱逐和强夺印第安人土地化解内部分化,中间的受害者还包括墨西哥人,中美洲人等等。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向边疆的不断进发与极端个人主义是相辅相成的,直到小罗斯福改弦更张,但暗流犹在。

这个解读在解释移民、种族问题时更有效率,但在此处也展示了美国精神的另一个侧面,即美国保守主义者,为什么常常也是排外者、贸易保护主义者。

这是一则读后感,涉及的书包括:

《No Trade Is Free》
《钢的城:美国锈带兴衰史》
《美国神话的终结:从自由扩张到特朗普边境墙》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贸易的冲突:美国贸易政策 200 年》